在佛教的教义中,空不是虚无的意思,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,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“无限”“无尽”的变化这样的概念。对于“空”,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、无常的表现来理解。《阿含经》中说,无常故苦、苦故无我、无我故空。周易中阴阳学说告诉我们,“阴阳是对立的,阴阳又是统一的,阴阳更是依存的”,也就是说,有阴就有阳,有空必有实,同样,空和实虽是对立,但也是统一的,还是相互依存的。以下有一个案例,易奇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:
几月前,一朋友说她对修佛很感兴趣,并打算潜心修佛。近日,又与这位朋友聊起她修佛的事,只见她道,“那不是人的生活,而是佛的生活。佛说:世间万物皆空,唯其空,方能包容万物。可我,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,实在没办法把自己空掉。”方舟周易认为,许许多多的人包括这位朋友对佛学中的“空”有误解,要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,要么因困惑而半途而废。那么,若从易学的角度去理解佛学中的“空”又当作何论呢?其实,从易学的角度万物无非阴阳而已,佛学中的“空”也不例外。
佛学中的空从易学的角度可作如下解读:
一、要有空的意识。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,因此,现实生活让我越来越“实”,越来越有更多的东东放不下,并且舍不得放下。但是,要知道,我们每一个人就如同一栋房子、或者说如同一台电脑一样,再怎么说其空间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装下无穷无尽的东东。故,我们首先要有对“空”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,其次,我们要养成有“空”的意识。
二、空需循序渐进。有了空的认识和空的意识,接下来就是有空的行为。而空是一个“渐变”的过程,就象实是一个“积累”的过程一样。方舟周易认为,佛学中的空决不会是让一个人一下子割舍所有的亲情人情、抛弃一切的钱财地位而立地成佛。如果是那样的话,那的确非人所能做到。循序渐进的空应该是逐步理顺、整理好我们需要的东东,放弃那些我们所不需要的糟粕,预留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容纳更多我们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东东。很明显,这里的“空”与“实”是扬弃、是一个不断循环过程,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行为。也正因为空不是一次性的行为,所以更需要循序渐进。
三、空其实是为了实。这一点,我们从“佛说:世间万物皆空,唯其空,方能包容万物”中就能非常明显感悟到,“空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“容万物”,也就是说,空其实是为了实,并且是为了更多更大的实。既然说空是为了容万物,那么,这个“空”就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东东进行抛弃,更不是首先拿亲人开刀抛家舍业。因为既然能容万物,为何连亲情都不能容呢?正所谓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”?方舟周易认为,如果要容万物,首先要从能包容亲情做起,这才合情合理!
四、万物皆空不等于万物真空。佛学中的万物皆空有三层含义,其一是万物皆空实际上应该是万物皆可空,在世间万物当中,人的生存并不需“万物”的全部,只需要“万物”中的一部门就足够了,换一个角度讲,也就是说,世界之大,人缺了或者说空了“万物”中的哪一物都可以的。其二是在“万物”之中,由于其中位置、大小、能量等因素,有的对我们影响强烈,有的对我们影响微弱,于是,我们对那些对我们没有感觉、没有影响的物质可视为空,尽管它们是真实的存在。其三是万物皆为空其所空,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力性,人可以主观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万物中哪该空、哪不该空,何时该空、何时不该空等。
五、空是内外空间的扩展。空的扩展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向内挖潜,另一种是向外拓展。当然,人自然是空的主体。相对来说,人的内在空间是有限的,故只能是挖潜;而人的外在空间则是无限的,故需要努力地拓展。这样,人才会有更多更大的空间,也就自然更能“容万物”了。而作为“空”之主体的人,完全没有必要“把自己空掉”的,因为没有实实在在的自己,空则是无所依的。
不知不觉中周末两天假期又这样一去不复返了,而这个十月份,我们也过到了最后一个星期。从天气上
中国人历来崇尚自然,正所谓:道法自然。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发现世界有其规则,世间万事万物都
在我们国家的传统老黄历与民俗里面,清晰地记载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接时间,而2014年公历10
古时婚姻讲求门当户对,时至今日,很多人已经不以为然。爱情剧里不是白马王子配灰姑娘,就是公主
很久以前出炉了上班族一周小表情,现在偶尔也会在各个论坛或者是QQ聊天里出现。而科学研究也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