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原则上说,佛教并没有什么教条,如果说有的话,那就是戒律。
但是,佛教的戒律,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,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。佛教的戒律,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,所以也是纯理性的。
佛教的基本戒,就是五戒十善,虽然,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、八戒,以及出家的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还有大乘的菩萨戒,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;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。所以,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,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。
所谓五戒,是指:l不杀生、2不偷盗、3不邪淫(私通)、4不妄语、5不饮酒。
所谓十善,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,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,现在列表如下:
一、 身三业:
1、不杀生戒——离杀生——求生;
2、不偷盗戒——离俭盗——布施;
3、不邪淫戒——离邪淫——梵行;
二、 四业
4、不妄语戒:
a、离妄语——诚实;
b、离两舌——和诤:
c、离恶由_一爱语;
d、离绮语一质直;
三、 意三业:
5、不饮酒戒:
a、离贪欲——清净;
b、离嗔恚——慈悲;
家、人类,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,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,尽量不作,否则,就要尽量去作。作了恶是犯戒,不作善也是犯戒。
不过,佛教是开明的。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,虽作了也不算破戒,如果无心犯戒,虽犯了戒,也不成破戒的正罪;如果存心犯戒,结果纵然没有破戒,还是有罪;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,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,虽被奸污了,也不算犯戒,仍然是清净。犯戒,一定要心、境、事三者的相应相成,才得破戒的正罪。